中國代禱之頁:回應疫後初信者的需要

疫後的內地教會需要為那些在疫情時認識信仰的信徒提供系統性的培育,如:初信栽培、門徒訓練。內地教會夥伴分享:「部份初信者在疫情時信主,主要是透過網上崇拜及小組查經認識信仰,現在需要為他們提供整全的栽培,教導他們將聖經的教導融入生命,建立基督徒的價值觀,能明辨是非。」
求主賜智慧給牧者,能善用材料,帶領初信者在靈命上成長;也求主賜初信者有渴慕的心,能竭力追求認識真理。
證主心269期:贈書2020—教會健康的調適
◎馮肇熙【副總幹事(出版)/ 證主出版社社長】
疫情下未能親身到訪內地是客觀事實,當我們未能到達前線,文字資源如何在此時此刻肩擔更重要的角色呢?
院校老師的調適︰
學與教的突破
疫情下,連教學也要轉型。西北地區一名老師以「措手不及」來形容初期的網上教學,及後全校老師也提升了電腦技能,並重新整理教案和教授方式;同時更支援個別出席不穩或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院校老師除了藉網絡與學生及教會肢體保持聯繫,也趁機多閱讀、調整教學與宣講內容,消化相對艱深並需時整理的內容,充實自己並為事奉預備。
堂會牧者的調適︰
善用資源、重建關係
近年的大環境,令內地的大型聚會減少,加上疫情,牧者與群羊的關係更見重要,有牧者透過小組,甚至一對一方式的師徒同行;有傳道人善用《合神心意的門徒》1跟青年群體在網上進行小組學習,幫助他們在失業、封城的艱難日子裡對焦並跟隨上主。因著疫情關係,夫婦及家人從各有各忙變成日夕相對,有的出現生活上不協調甚至引起衝突,就連牧者的家庭也出現這情況,有見及此,我們特別把《情如初見》2加進2020年的畢業生贈書套裝中,盼望建立新一代牧者之餘,也支援他們去牧養信徒。
畢業贈書的調適︰
伙伴並肩、回應呼聲
疫情緩和,各院校陸續完成網上授課或開始恢復面授上課,然而學生畢業及回校的日子仍受到不同因素影響。我們必須在數天內把贈書準時送達數千公里外的省市,否則家住偏遠地區的學生一旦離校了就難以取得書籍。今年的畢業期長達半年多(由7月至年底,甚或明年初),我們坦承這是滿有壓力,然而主的恩典夠用,讓我們見證了全國不同省市的回覆,這都是祂的工作!例如,華東地區一家培訓學校提到:「收到的不僅僅是書籍,更是你們沉甸甸的愛心,願神祝福主內弟兄姊妹的奉獻,這些書籍對畢業生在教會未來的服侍非常有用……」;又有另一家院校回覆:「畢業典禮上獻呈的贈書箱子,只有這一批書,今年疫情下未收到其他的資源饋贈」。
至去年11月底,畢業生贈書已送出近2,200套予33間院校,在疫情及內地水災的情況下,仍能達成55%目標,十分感恩!截至2020年底,尚欠80萬經費,請禱告記念及支持。奉獻請參「活動焦點」頁頁底的奉獻方法。
1 歐格理:簡體版《合神心意的門徒》(Discipleship Essentials: A Guide to Building Your Life in Christ),(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2017)。
2 屈偉豪、屈黎懿堅:簡體版《情如初見》(Love as We First Met),(上海: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2019)。
證主心268期:從內地教會所學的功課
◎呂慶雄【副總幹事(培訓)】
過去這六年,中港關係不再一樣,阻隔兩地教會交往的圍牆正不斷升高。不過,我們認為這是神在調校兩地教會的角度。香港教會如何從不同角度看中國教會,及從她的經驗中學習,現試從以下四方面探視。
一個目標,多元發展:傳福音是內地教會多年來近乎唯一的事工目標。教會的各類培訓也大多指向這目標,意思並不是只有傳福音的方法訓練,還有在訓練內容中鼓勵傳福音。學習真理是為了護教,大多數講道不是福音性的,就是鼓勵傳福音。信徒不多討論「能不能」傳福音,只問「如何」有效傳福音,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教會經歷了這麼多仍能不斷發展。
政策變,對策更多變:境外單位多關心宗教政策的制定,條文如何規範教會活動,但內地同工看政策,更看政策如何落實。條文如何表達是一回事,各地官員如何落實才是關鍵。境外教會看條文,因為這是法治傳統,認為條文寫明的、合法的才可以做。但內地看的是執行,同時也看條文沒有寫的,沒有寫的就代表可以做。若按這方向來理解,對策比政策多,也很有創意。然而,有些對策是否合理,則另當別論。
關係為本,彈性事工:「靈活、彈性」是內地同工常掛在嘴邊的說法。要做到靈活與彈性需要有創意,也需要有關係,這一點其實不用太多解釋。這種關係文化當然有利也有弊,除了一般較為負面的那種走後門、貪腐的情況外,還有沒有可取的?不論你接受與否,內地文化以關係為主導,連落實各類政策時的鬆緊度也與此有關。
禱告,禱告,還是禱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亦是境外教會常忽略的──禱告。不是說境外教會不禱告,而是在程度上有大分別。《中國早晨五點鐘》這首詩歌曾感動不少人,因為詩歌中表達了內地信徒的敬虔,凌晨五點便起來禱告,把所有人和事先交託。這不是理想的說法,而是現實中的做法。禱告並不是程序,而是情詞迫切地向神禱告。
以上四點,讓我們重新認識內地教會是如何經過歷年的風雨仍能持續成長。若有人認為香港教會的自由空間在未來將會收窄,那麼,是否應考慮更多向內地教會學習?